鄂博快讯

2021/3/23 14:51:40 浏览:1107人次  

“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之武昌官柳--官柳依依

“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之武昌官柳

--官柳依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阳春三月春色迷离柳色如烟。春天来了鄂州博物馆3月份准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教活动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教职能,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3月20日上午,在鄂州博物馆两个中心成功开展了“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之武昌官柳——官柳依依,我们共招募了20多位志愿者小朋友们来参加这次的活动。

鄂州人都知道官柳,可你知道官柳的来历吗?柳的名多,而名字叫得最早最响的却是“官柳”为官柳取名的是晋代武昌太守陶侃

鄂州古名武昌(公元221年,孙权建都于此)三国归晋后武昌仍为州郡之地带着对官柳的疑问一起看看这堂生动形象的课吧

东吴故都,呈现出“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倩”的帝里、王畿气象。太守陶侃在武昌城中普种垂柳并把柳命名为“官柳”,也正是包含了“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睠”的意思。《武昌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陶侃为武昌太守,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见后,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官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

这节课,老师从鄂州地名“官柳”、认识东晋太守陶侃两个方面引入,让同学们知道了陶侃曾带领官吏并督导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此时官柳之名除了绿化外,已赋予了它一定的政治含义和地位。“陶公柳”、“官柳”和“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

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朴质的品质。鄂州官柳像武昌鱼之名一样,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使得官柳之名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如今的官柳成为了我们鄂州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鄂州官柳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

梁元帝萧绎到鄂州,写下了“柳条恒扫岸,花气尽薰舟”的佳句。

唐代进士、翰林学士钱起,晚泊鄂州江岸,见柳忆人,抒发了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的思情。

同代山水诗人孟浩然、文学家杜牧游览故都后,作出了“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的对官柳的留恋。
   宋代苏东坡登鄂州西山,在著名的《武昌西山诗并引》开篇二句“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中,就将武昌官柳作为首联。

元代隐士丁鹤年“春深门巷先生柳,雪后园林处士梅”,清代王家璧“晋宋而还月有痕,武昌官柳访西门”等,诗人情深意切的吟颂,使得官柳之名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课上让同学们了解鄂州“官柳”的由来、官柳的故事、插柳戴柳的风俗和柳枝的作用,培养了孩子们从小对柳树、对家乡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