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博快讯

2019/7/23 17:47:23 浏览:807人次  

“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古代护照那些事儿

中国人移居国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但中国人大规模移居海外,却是从1840年后开始的,护照即在此时产生。在中国历史上,它拥有许多别称,如节、符、过所、公验、执照、牌照等;也拥有过各种各样的形态,青铜、竹木、纸张等。中国古代那些形式各异的通行凭证到底存留着现代护照的哪些影子,而这其中又产生了多少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的小朋友们一起了解“古代护照那些事儿”吧!

720日上午,鄂州市博物馆社教中心开展了“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古代护照那些事儿”主题社教活动,教学内容包括“护照知识”讲座、参观“护行天下----华侨护照展”,手工制作《通关文牒》等。教学中,社教老师在课堂上为小朋友们讲解了护照的由来、形式、关文之类的护照知识。随后,社教老师及馆属青年志愿者们带领小朋友们参观了“护行天下----华侨护照展”,让孩子们通过观展,并结合现场讲解,感悟华侨们创业之初筚路蓝缕,侨居他乡的中国情结和核心价值观。最后,通关文牒的制作和关卡印章是课堂的点睛之笔。社教老师利用唐僧取经途中故事制作了通关文牒,当小朋友们到达一个节点,就给他们的“通关文牒”盖上相应的地标印章。孩子们在通关文牒的指引下,体验了别具特色的“取经之路”。